我在给新员工讲课时讲到,在职场有个潜规则,就是“男人的钱包,女人的年龄”是不能问的,拿薪水来说,你问人家的薪水是多少,如果人家比你多了会伤了你的自尊,如果你比人家的薪水多了会伤了人家的自尊,所以不能问。不过,这两年在网络上,很多人正热衷于把自己的详细收入,甚至日常开支都展示出来,网民们给它起了个生动的名字——“晒工资”。而且不少网站更是推波助澜,对工资条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分类,诸如国企工资条、外企工资条、教育类工资条、毕业生工资条、公务员工资条等等,昔日比“女人的年龄”还私密的个人工资条,就这样在网上被“晒”得丰富多彩。
我浏览了一些“晒工资”的网页,一个体会是,“晒工资”除了满足一些人的窥视心理、炫耀心理、发泄心理之外,几乎看不到更为积极的意义,而从一些跟帖留言来看,则更多的是造成了很多人的无奈、抱怨、骂人与挫败感。
请看下面的一个“晒工资”的帖子:
“07年刚毕业一个月,私企财务,其实平时做的较多的是出纳工作,因为我还不能独立做帐哈。工资2000 ,不缴税,五险,无住房公积金,车补餐补共200,每月报40或50话费,由于我嫌工资低,经理答应给季度奖,鬼知道有多么的少,过年过节的奖金好像是100, 还得是特大节日,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补助,年终奖少的可怜,都不上4位数,没啥前途啊!”
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晒工资”的是与非,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刚刚上班的新员工来说,现在还不是比工资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获得高薪的能力才对。
在职业生涯理论中,对于薪酬有“外酬”和“内酬”之说,所谓“外酬”就是“外在的收入”,指的是企业给你发的工资、奖金、补贴、福利等,以及企业现在给你确定的岗位和职务,而“内酬”就是“内在的收入”,指的则是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成长的空间、职业资历以及自己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收获。相应的,一个员工的职业业生涯也就有了“外生涯”与“内生涯”之分,“外生涯”表示你现在的薪水与职务水平等,“内生涯”表示你现在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是你现在所拥有的职业水平。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薪酬是大于薪水的,衡量收入的高低不仅要看“外酬”薪水的高低,更要看“内酬”的多少。有一次一位员工私下问我:“宋老师,我同学所在的那家企业的工资比我所在的企业高,他们那里正好需要人,同学问我过不过去。我在犹豫,您说我该不该过去?”我问:“高多少?”他说:“将近1000块。”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就给他讲了“内酬”与“外酬”的问题。过了一段时间,我再一次去这家企业上课又见他了,说明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由此,我们还不难理解,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关注薪酬、待遇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薪酬、待遇、职位之类的东西只是属于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的因素通常由别人决定、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定和剥夺。企业今天能给你加薪,明天也可能给你降薪,今天给你升职,明天也可能会降你的职、免你的职。而知识、能力、素养、态度这些内职业生涯,则主要靠借助企业的平台,自己持续努力地学习、探索和积累获得,这些并不会随外职业生涯因素的改变而丧失。
可见,“内生涯”是根本,“外生涯”是表象,“内生涯”是原因,“外生涯”是结果,“内生涯”决定“外生涯”。所以,我们应该眼睛向内,注重提高自己获得高薪与高职的能力,在职业生涯早期不要在金钱与权利上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什么是为自己打工?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进程中,什么时候你的工作热情、努力程度不为工资待遇不高、不为上级评价不公而减少,从那时起你就开始为自己打工了。
现在,很多人都在炒股,美国著名投资人威廉·奥尼尔对股民有一句忠告:“我宁愿买50股60美元一股的股票,而不愿买100股10美元一股的股票。”其实,在人才市场上道理也是如此,任何市场虽然会有泡沫,会有看上去的追涨杀跌,不过,在经历黑色星期五、股市狂跌与大涨之后,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都会如同巴菲特一样,他们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只要你是一只“绩优股”和“潜力股”,他们一般不会计较毫厘,因为你的价值,从来就不体现在毫厘上。
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在谈到职场新人时说:“基本上职场新人要在第三年工作才会逐步走上正轨,相当于一个普通员工。他们在头两年拿的都是固定工资,因为那个时候其主要精力是在‘学’和‘吸纳’。
广水人才网(整理编辑) www.0722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