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城镇就业65万人,城乡就业创业培训40万人。”这是今年省政府为民“十件实事”第一条,昨日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并纷纷献计献策。
让培训基地发挥作用
“每个县市区都应该建立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省人大代表、襄阳市樊城区施营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开洪说,各地的就业创业培训基地要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不能走形式。
他认为创业培训最终还是鼓励大家创业,因此培训之外,要注意为创业者搭建平台。就业培训上,韩开洪建议与企业合作,“要让参与培训的人员能到企业参观、实习甚至是实训。”
湖北省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认为,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有比较切实和先进的就业理念,还是要靠创业环境的营造。
创业和就业的解决落实在具体的项目中,政府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和公平交易方面要给予支持。
按工业化的要求培训农民工
省政协委员、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伤保险处处长杨少杰表示,怎样让新生代的农民工与社会发展相对接,成为产业需要的生力军,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农村人口按工业化的要求进行技术培训,杨少杰认为,就业或创业培训内容不应当只定位在传统产业,如服务员、缝纫工上。而要与产业发展接轨,如电脑技术、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农民工增加融入城市的渠道。
为企业“减负”营造宽松环境
省人大代表、武汉中百便民超市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辉光说,解决城镇新增就业,主要还是靠企业。他建议,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同时,他希望加大“治庸问责”力度,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对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并有碍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进行清理。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为企业“减负”。
让企业主动吸纳“4050”人员
“把新增就业放在今年的十件实事第一位,足见省政府对就业的重视。”省人大代表、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主任医师叶小缅提出说。
叶小缅说,对于“4050”人员(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就业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对他们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吸纳“4050”人员就业。政府可以出台对企业的优惠措施,比如一个企业吸纳了一定数量的“4050”人员,可以在税收或其他方面对企业予以奖励。
提供更多的城市配套服务
“为什么湖北的很多农民工不愿留在本土就业,而愿意到广东等沿海地区去打工?”省人大代表、武汉市黄陂区武湖街党工委书记周少敏提出,要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应该在本土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城市配套服务。
周少敏说,“新生代”农民工都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除了工作挣钱,还需要有娱乐、休闲的文化活动。“在这些城市配套设施服务上,需要加以改进,让就业者能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