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膏方人员培训基地设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市中医药学会膏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中医医院主任药师张义生介绍,今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各省集训膏方人员,原因是在推广膏方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规范使用和制备膏方的问题,“中药膏方强调‘一人一方一锅’,膏方与汤药、丸剂等一样,只是中药的多种剂型中的一种。因此,膏方必须由中医开处方,再熬制膏滋,才能起到进补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因为缺乏行业标准,膏方市场“乱象丛生”。首先,在人员上,开处方者缺乏相关资质,以致膏方出现配伍禁忌人参、鹿茸、虫草等稀贵药材的盲目使用,导致脾胃功能欠佳者虚不受补。其次在在制作上,一些药房诊所声称“立等可取”,实际是减少了流程。
此次培训制定的行业标准要求:副主任医师以上中医或从业5年以上的主治医师,才具备开膏方的资格,医院必须公示有开膏方资格的医师名单;从开方到取膏滋,必须严格经过九道工序,制作时间最少2天,武汉市中医院的膏滋要制作一周以上。
据悉,该行业规范目前只是对中医院、中医门诊等医疗机构作出要求和监管,对追求经济效益开具不合理膏方处方的医务人员,一经发现即取消其膏方处方资格。(肖清清 张姝)
民间膏方监管仍属空白
“阿胶补血,大枣补气,核桃补脑……”还未入冬,江城不少药店已经提前奏响冬季进补的调子。电磁炉上架起一口锅,倒入阿胶、黄酒、人参、核桃、芝麻等炒1-2小时,装进保鲜盒就是“十全大补膏”。11月3日,记者从省中医药膏方培训会上了解到,对于药店、小诊所一哄而上自制“膏方”的行为,目前尚属监管空白区域。
武汉市中医药学会膏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义生介绍,膏方是传统中医的一种药剂形式,但长期以来,它始终被认为是保健补品。这几年,随着社会养身热的来临,膏方短期内快速发展,导致一哄而上的现象,资质不全、过度开方、粗制滥造问题随之而来。很多药店加入膏滋市场竞争,因为膏方熬制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使用的材料又大多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例如阿胶、人参、红枣、冬虫夏草等,在药店是作为自制的“保健食品”来销售。在监管方面,属于食药监部门。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士介绍,什么样的膏方是合格的,目前没有监管标准,抽检起来非常困难,对于药店自制的膏滋属于药品还是食品,国家也没有进行分类和定性,缺乏执法依据,目前只能委托中药行业协会开展行业管理。
张主任表示,膏方市场不规范现象已经引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因此首先对医疗机构的膏方制作进行规范。下一步,将对整个行业市场形成规范,有待于政府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对于眼下一些小诊所、药店自制膏方的行为,今后可能规定必须要膏方的生产许可证,出台关于场地、设备、环境、排污、卫生消毒、自检、原材料溯源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