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公选“布衣参事”受到市民积极响应,首日报名踊跃。昨日,市政府参事室又接待不少报名者。
在报名者中,有一位市民提交了1.7万字的策论。他就是多次获得“热心市民”称号的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教师胡全志。在网络上,他还有个响亮的名字“文侠”。
对1.7万余字的策论,胡全志昨日告诉记者:“写了两天,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写。还是有点仓促,本来还想多写一点,但太长了。这都是我这些年的思考。”
记者在他的策论中看到,他对武汉发展的建议写了约1.5万字。主要观点是“树立文化荣市观念, 推行温情惠民方针,把武汉打造成一座具有大气之美、人文之魂的魅力大都市”。
在他看来,武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创造中却丢失了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忽视了一些应有的保护和弘扬”。对建设“文化武汉”,他从打造渡江文化、开发琴台文化、发掘桥梁历史建筑碑刻图谱文化等10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在“发展影视俱乐部文化”方面,他提出在武汉三大火车站,各新建一座影剧院,方便候车的旅客观看电影或曲艺节目。对保护方言文化,他提出建立武汉方言研究中心。
在提交策论之前,胡全志还把自己写的“建言”部分贴到他常去的汉网论坛上,向网友征求意见。他说:“网友们的智慧很丰富,我想集思广益,补充和完善我的建议内容。同时,我也想起个带头作用,影响更多网友投入到参选和关注政府工作上来。”
解放日报:不妨多些“布衣参事”
刊发时间:4月19日
作者:吴学安
摘要:
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布衣参事”的一个特点就是草根化,他们本身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能够零距离了解民情民意,有利于把普通市民和弱势群体的声音收集上来,直接传递给决策层,让政府决策既充分体现民意,又更加民主,避免发生偏离普通市民愿望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一种听民声、察民情的举措,让处“江湖之远”的群体,可以进入“庙堂之上”,达到“民意直通车”的效果。这对于更直接有效地反映普通百姓的声音,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度,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民意参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包头日报:每个地方都该有一些“布衣参事”
刊发时间:4月18日
作者:刘克梅
摘要:
武汉市打破传统参事选拔方式,让更多草根、基层人员也能发言,更多、更直接、更鲜活地了解民情、民意,这些质朴声音也许没有专家发言的理论性强、逻辑思维缜密,但因为是“货真价实的基层见闻”,是“鲜活的一线信息”,对于政府决策的高端思维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弥补和集思广益,有利于提升政府决策的基层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民间有大宝”的格言告诉我们,基层群众中往往也有能人,有高人,布衣中也不乏“诸葛亮”,谋士场常出“臭皮匠”,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构建和想法,虽然朴素,同样是真知灼见,充满智慧,值得重视和善待。武汉市打破参事的身份、学历、职业的限制,让更多一般群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久而久之,对于推动公民性格和民主力量,是一种善意的栽培。
新华报业网:武汉的“布衣参事”,一道特别的风景
时间:4月18日
网友:钱桂林
摘要:
政府应该有虚怀若谷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智慧,主动放下身价,倾下身子,多听听来自基层的最真实的声音。武汉市从普通市民中“海选”3名“布衣参事”担任市政府的“高参”,这是拓宽公民参政议政渠道的非常之举。有了“布衣参事”的带动,还用愁其他参政议政渠道会堵塞吗?还用担心会形成民意的“堰塞湖”吗?
“风景这边独好”,武汉给全国开了个好头。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布衣参事”出现,使其成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愿“布衣参事”永远为“布衣”说话
时间:4月18日
网友:郭俊奎
摘要:
当今社会,政府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是增强决策科学性的必由之路,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因此,应该鼓励草根阶层积极参政议政,特别是对聘用的“布衣参事”,应该积极引导和激励,启发他们结合实际进行辩证思考,多给政府调研、决策提供真实依据和独到的见解;引导他们提高认识问题的层次和能力,真正代表大多数群众向政府提合理化意见建议;激励他们始终保持草根阶层的质朴,说实话、讲实情,给政府为群众办实事提供充分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布衣参事”不变质,永远为“布衣”说话。
来源:广水人才网(www.0722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