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广水一中不但勇夺随州高考理科状元,而且一类上线人数也遥遥领先于各高中。对一个生源规模不大的县域高中来说,这一成绩得之殊为不易。犹如一部好戏,震摄人心的结局必有过人的情节过程做铺垫,广水一中每年都要偕同仲夏的酷热火一把,其应对高考的过人手法是什么?近日,楚天快报记者与该校校长向军面对面,深度探询他的办学方略——
记者:广水一中的办学究竟处于什么水平,请先客观的做个自我评价。
向军:近几年来,县域高中甚至地市域高中,办学愈来愈难。这主要是两大原因所致:一是精英高中学校越办越强,形成聚集初中优等毕业生的“人才洼地”,县域高中生源质量下降;二是名牌大学扩招重点向精英高中倾斜,普通县域高中很难纳入人家的“法眼”。高招的金字塔塔身越来越大,老百姓关注的重点是越来越细的塔尖,而普通县域高中很难在塔尖上拥有一席之地。这种局面持续发酵,形成“马太效应”,少数名牌高中神采飞扬,更多的高中则是灰头土脸,被大众白眼、奚落。
高考上线人数和占比是检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这几年的数据上级主管部门早已向社会公布,关于我们学校就再不“王婆卖瓜”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高考状元,我认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不能过度拔高其意义,但也不能无视其意义。状元不能代表广度,却能代表高度;炒作状元容易挫伤大多数考生,宣传状元却能形成引领激励效应。广水一中高考成绩在随州名列前茅没有异议,但将这些数据置放于全省范围来考量,又算不上出彩。所以,我们没有满足“招生不怄气”的现状,喊出了“努力追求卓越、不负示范名号”,校党委、校委会将打造全省教育品牌作为我校的奋斗目标。
记者:面对县域高中愈来愈难办的困局,你们有何破解之道?
向军:我们的困局是别人改革造成的,破解之道唯有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办学如同你们做传媒,品牌很重要,倒不得,倒下就难再雄起。我经常告诫老师们:如果不居安思危,长远谋划,到时就会方寸大乱,兵败如山倒。
所谓坚持传统,就是搞好政治思想教育,培养提高师生的情商,“精神万能法”不能丢。广水一中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的办学目标。就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先导,对学生和老师双向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要为承担强国富民之责而刻苦学习,形成多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另一方面要培养指导学生,将职业谋生与人生价值追求有机融合。我们主张“用生命影响生命”,以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来影响学生的成长。
所谓改革创新,就是在教学的组织上要有“新想法”,更要有“新章法”。提高教学水平,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组,我校改革了过去以年级组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采取年级组与学科组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模式,扩大了教研组长的管理权限,有利于年级组管理和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为打造先进的办公文化提供了便利。
改革创新与闭关自守势不两立,夜郎自大的办学方式终将被时代淘汰。广水一中要实现追求卓越、打造全省教育品牌的远大目标,必须海纳百川,加强与外界联系,坚持“走出去”战略。我们有幸加入了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该协作体由天门中学、新洲一中、大冶一中等14所县市一中组成,目的在于强化重点高中考试检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14所高中在教育理念、资源、方法、成果等方面实现共享,优势互补,运作两年多来,合作共赢成效明显。
记者:高中学生的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在这方面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创造?
向军: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我们坚持“品德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管理上自治、生活上自立”的“四自”教育模式。学校规范发展了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自我管理、发展自己。
广水一中幼林文学社在“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获“最佳社团刊一等奖”和“最佳社团报一等奖”两个大奖,这一殊荣的取得是一届又一届的幼林人传承接力,不断用心血、汗水和智慧浇灌的结果,为学校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校园广播台秉承“让声音触摸青春,把感动传播校园”的宗旨,除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宣传工作外,还负责学校主持人、学生导游解说组的选拔,学生们的声音使校园美丽动人、生机勃勃,保障了学校重要活动的开展;校团委、校学生会连续6年开展“学长的火炬爱的传递”书籍捐献活动,将高三学生捐献的数千册书籍按需要分发给高一高二的同学,累计受益学生达1000余人,其意义不仅是书籍的传递,倡导节约纸张的环保行动,更是学长给学弟学妹们一份关怀的精神传承;2012年10月17日,全校师生为身患重病的三(13)班学生孔乐乐捐款,捐款额达18万余元;2012年12月30日,校团委、学工处、学生会、文学社、广播台、国旗班组织开展以“爱心传递、感恩长在”为主题的首届校园“跳蚤市场”义卖活动,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学生;2013年4月14日,我们特邀《站着上北大》的作者甘相伟回母校举行励志报告会,主人公与师生座谈,接受电视专访,“小人物”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生动实践给学生们以希望。
除此之外,我们还致力爱心助学,及时向急需帮助的困难学生援手。我校目前有“坤章奖学金”、“周翠兰奖学金”、“熊伟奖学金”、“艾特奖学金”、“建行成长计划”及“国家助学金”等10多个项目的奖学助学金,每年向家庭困难的在校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多达260余万元。上述活动主题鲜明,催人向上,一场活动可能就顶我们几十个老师的很多场说教。
记者:前面说的都是教育教学的“硬手段”,你在治校上还有没有“软手法”?
向军:教育界有这么一个说法: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二流的学校靠制度,制度健全也是一所好学校;一流的学校靠文化,文化是好学校的金钥匙。相对于“人治”、“法治”而言,“文治”是一种高品质的管理,是学校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
广水自古“民秀而文”,文化底蕴深厚,已是闻名全国的书法、诗词、楹联之乡。得益于文化的熏染,广水出了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新闻文化名人,这些人在外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张扬了广水的美誉度。我教数学出身,不能妄言是一个正宗的文化人,但我对文化分外热爱,工作之余,还兼市书法协会副会长、市诗词楹联协会名誉会长、市摄影协会会员。不理解的人可能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而我不以为然,一直会坚持下去,使之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今天的广水,随着文化老人们年龄的增大,面临后继乏人之危。我常在思虑,如果我们教育人不激流勇进当广水文化的接力者、传承人,而致广水文化堙没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乃罪莫大焉,终将追悔莫及。故此,我积极倡导向外借力,打造文化校园,这既是尽一己之力集结志趣相投的有识之士们力撑文化广水“高门大户”的门楣,又是为学校发展蕴蓄软实力。在打造校园文化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与广水市书法协会共同建立广水一中书法教育培训基地,每周聘请著名书法家到基地向学生传授书法知识,传统书法艺术在广水一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邀请广水市摄影家将他们精选的摄影作品在校内展览,同学们感受镜头下的奇妙世界后,对摄影艺术更感兴趣,更加热爱生活;与广水市戏剧协会联合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一场场精彩演出,陶冶了学生情操,增进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剧目中的一些忠奸人物,使学生们更加明善恶、懂是非;与广水电视台联合打造《菁菁校园》栏目,主要以广水一中学生和老师的作品为来源,由作者本人出演、配音,制作成电视散文片等,展示广水一中师生的才能,进一步扩大学校影响力。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化,富含正能量,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千金难买的灵魂。
记者:让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这是一个大谋略,可不是一般的格局。听说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跨界“押中”过今年高考的作文?
向军:这是真的。高考之前,为了参加今年广水市“建设之光”摄影展,我拍了反映广水一中校园建设的一组照片,其中就有《方圆之间》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学校综合楼顶一个球体天文台与综合楼方形建筑的完美组合。5月6日这天,我将作品送到高三语文组,让大家帮我再想想题目,曾取名《方与圆》、《方圆》、《方·圆》、《圆·梦》等,几经讨论,最终定下了《方圆之间》。如果让我来写这篇作文,我自有体会,相信写得不会太差,遗憾!这件趣事看似偶然,实乃必然,这充分证明文化能使人成为有心人,还是那句话,常思之人必有神奇之悟。我坚信,一个形成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人文环境会更加和谐,办学效益会大大提高。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打造全省教育品牌的时间表是怎么安排的,胜算如何?
向军:一个家族培养出一个绅士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将一个学校打造成全省教育品牌更绝非一日之功。广水一中要成就大业,我和我们团队精进不息很重要,社会各界关爱呵护也重要,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记者:好吧,祝福你和你的广水一中团队好运常在,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早早到来!
向军:谢谢!也祝你们报纸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