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日遇到不如意之时,总是气焰三尺,不管对谁都没有包容的心态,冲谁都发火,结果不仅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对人对你都不利,所以,这种做法是相当不理智的。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向都很欣赏一个“忍”字。认为凡事不可太争意气,很多时候“忍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当忍则忍、能忍则忍。大家都知道淮阴侯韩信,他在秦末楚汉纷争之际统帅千军万马,可谓战必胜攻必取,何等的威风!谁曾想到当年他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在闹市街头,竟然忍受过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正因为韩信能够忍辱负重,所以最终才能登坛拜将、成其大事。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国人一向深明此道,几乎个个都是“忍者”。
说到最能忍的中国人,恐怕当数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当年吴越争霸,越国吃了败仗,国家差点都被灭了,这时勾践听从范蠡和文种的建议,自贬身家到吴国,充作吴王夫差的奴仆,干尽了很多下贱的差事。勾践在获得了夫差的信任后逃回越国,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一举灭掉了吴国,尽雪前耻。算下来,勾践前前后后忍了30年。
“忍”这一传统不仅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且其影响也波及到了我们的东邻日本。日本人将中国传统的“忍术”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忍者文化”。日本的忍术,堪称独树一帜,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它是对人身体潜能的极限开发和对人精神意志的极度考验。在传统的日本社会里,要练就一个名副其实的“忍者”,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磨难,要经历九死一生的魔鬼式训练。忍者具有超强的柔韧性、适应性、应变力和极其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苦楚、能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环境中生存。
当然,日本人所强调的“忍”,跟中国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忍”还是有差别的。日本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性格迥异。在日本有个传说,如果鸟儿不叫,怎么使它开口呢?织田以武力强迫它叫,丰臣想办法逗它叫,德川坐在一旁耐心地等它叫。日本人最推崇的,是德川的本领,也就是所谓的“忍人之所不能忍”。其实德川的忍术本质上来源于中国,但已经具有了显著的日本特色。比较一下中日两国,忍术的特征,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日本人的“忍”更多来自于对上级的听命和服从,是“忠道”,中国人的忍则主要体现在对他人的体谅和宽容,是“恕道”。
关于中国人的耐性,古代还有一个“唾面自干”的典故,听来让人咋舌。它说的是,唐朝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将要上任前,娄师德特别对他说:“我没有多大才干,已当上了宰相,你现在又当上代州刺史,我们所得和占据的位置已经过份了,这是让人嫉妒的事。如果万一有人向我们挑衅,我们该如何保全自己呢?”娄师德的弟弟立即回答道:“从今以后,就是有人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不敢有所怨言,只是把口水默默地擦掉也就算了,我会这样强制忍耐,以免大哥为我担忧。”娄师德说:“你所说的,正是我所担忧的啊!人家朝你吐口水,即是对你发怒,如果你把口水擦掉,就是表示你厌恶他、对抗他、顶撞他,这无异是火上加油呀!不如不擦掉它,让口水自己干掉,用笑来承受这一切。”
恐怕我们实在想不到,中国人的耐性和涵养竟能好到这个地步,无怪乎常言道,“宰相肚里可撑船”了。其实,西方的《圣经》里面不是也提倡“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么请把右脸也给人家打”吗?
当然,唾面自干的做法实在过分,大可不必学它。但是无数先例表明,在人生旅途中,逆境、困苦、艰辛总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人们学会忍耐,就会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实现个人的宏愿。可以说,中国人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具有格外坚强的忍耐力,这恐怕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的原因之一。但是正如俗话所言,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一味忍让退缩,那就成了软弱可欺了。不过今天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似乎已经变了很多,血气方刚、好勇斗狠的年轻人在大街上比比皆是。
广水人才网(整理编辑) 广水求职网 广水招聘网 www.0722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