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求职被骗是常事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暑期求职”关键字,出现了6,120,000个结果,其中多数为暑期求职招聘的发布信息。让人眼花缭乱的工作信息源,哪些可靠,哪些只是噱头?现在从中介公司寻找实习单位成了这个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第一选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一个不留神,很可能陷入被欺骗的陷阱里。
兰州理工大学大一升大二的学生刘亚今年暑假回家后,偶然在网上搜寻到一则兼职广告。到了广告上所写的地址,才发现是一家介绍兼职的中介。进行简单报名、身份证登记并上交中介费150元后,对方当下就为她介绍了一份超市促销员的工作,并告知她工资每天80元,外加一天10元车补及10元奖金,但要连续上班10天。简单快速的求职过程令刘亚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她在没有签署任何合法合同、协议的情况下,完成了10天的工作量后,中介以所促销的产品销售不理想为由,只发给刘亚800元基本工资。
大学生在假期中寻找兼职实践工作,大多抱着既增长阅历,又有适当收入的想法。一旦发现受骗后,他们一方面由于担心被他人得知自己受骗会很没有面子,刻意隐瞒被骗的事实;另一方面觉得涉及的金额不大,没必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有人会据理力争去维权。
求职中介多数不具备资质,打擦边球赚暴利
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暑期实习的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市场,一些兼职中介机构仅靠提供简单的咨询服务就获利颇丰。很多中介机构不惜违规操作,甚至在资质不全的情况下擅自开展兼职中介业务。
打“擦边球”的情况在行内很普遍,有些行业或企业会利用教育机构的旗号打“擦边球”,“比如声称自己是非营利性质的教育机构,就可以不用到工商、税务部门进行登记。
“而吸引这么多中介不惜违规操作,根源在于行业高利润的诱惑。”广水人才网人力专家分析,求职中介为每个学生所提供的中介服务平均成本都很低,而通过各种名目乱收费是此行业平均利润很高的主要原因,一些“黑中介”更是如此。一般兼职中介都没有相关收费规范,因此就出现了“申请费”“证书费”等一系列乱收费现象,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元。
广水人才网专家提醒:大学生在参加岗位实习的同时要多留个心眼,如果与实习单位约定完成一定工作获得相应报酬,最好签订书面合同,保障自己应有的权益。同时,建议在寻求实习机会过程中要注意甄别信息的来源渠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多利用高校和政府公共就业平台提供的信息,比如高校就业网公布的每年到学校进行专场招聘的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