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过于相信肉眼看到的一切,所以就很容易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但是,因为我们拥有心灵之眼(心眼力),所以就能够看到表象背后的东西。例如,一个人即使身陷逆境,也坚信自己能够摆脱困境,那他就一定会鼓起勇气积极地行动起来。还有,通过心灵之眼,父母能够看到孩子叛逆行为的背后隐藏的率真,因为他们信任孩子,必定也会得到孩子的信任。
我们究竟要把意识集中在何处,这才是左右我们人生的关键。但是,将意识集中在何处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心灵之眼应该关注什么?我们应该将心安放在何处?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经营中最重要的是人生观",也就是说如何看待人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即使对于那些在工作中连续犯错的员工,松下幸之助也认为他们是"优秀的个体、伟大的人"。如果被眼前看到的员工状态左右思想,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种看法。他确实是用心看到了人的本质。
关键是不被直观看到的东西所左右,不断地用心去发掘真相。在这里,没有必要在心灵和肉眼之间徘徊。教你一个简单的秘吧,让我们的眼睛休息一下。一天一两次就可以了,所以请一定要给自己闭上眼睛集中精力的时间,这样就能用心发现对方的本质。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就能发现自己的本质,心底的认同将会在人生中得以实现。那么,你认同什么呢?
"思考综合征"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很多人只是单方面地增加知识却不付诸行动,这种现象被称作"思考综合征"。
"为则成,不为则不成,凡事皆然。之所以不成者人之不为也。"上杉鹰山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也就是"行动"的重要性。留名青史的丰功伟绩也好,实现人生中的各种目标、成就也罢,首先都是要从采取行动开始的。
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人感叹:"虽然知道采取行动的必要性,但终究也没有采取行动。"特别是现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很多人只是单方面地增加知识却不付诸行动,只有"输入"而做不到"输出"。这种现象被称为"思考综合征"(光说不做)。
中泽先生所说的"聪明"可以理解为"依赖知识和智慧的生存方式"。人一旦依赖知识和智慧就容易计较得失。于是一味地考虑"怎样聪明地生活才会快乐呢?"从而陷入安定的生活状态。这样一来人生就和"人性发展"、"斗志昂扬"渐行渐远了。
中国古典著作《韩非子》中提到"巧诈不如拙诚"。意思是:乍一看巧诈(运用技巧和策略欺瞒他人)可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拙诚(虽然愚直笨拙但是充满诚意)会赢得人心。
另外,《菜根谭》中提到:"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写文章不是要靠玩弄技巧,而是要以拙(没有任何修饰的笨拙文笔)求进。道德也是那些愚笨的人才能修得大成的。一个拙字包含了无限的意味。
一流人才的相似之处
凡被称为一流人才的人都非常谦虚。这种谦虚来源于“感恩的精神”和“真正的自信”。
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学者、企业家、作家或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凡被称为一流人才的人都非常谦虚。那些在其领域被认为是权威或是泰斗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是值得骄傲的,而总是说“我还差得很远”,他们也绝对不会炫耀自己的才能和成绩。每当听到这种谦虚谨慎的言语,将其铭记在心时,我都会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上善”是最高的生存境界,像水一样。水总是流向更低的地方,也就不会和其他事物产生竞争。水具有置身于低处的谦虚和随意变换形状的灵性,这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
达到顶级水平的人,正是因为谦虚才能常常自我反省,始终能够在人格素养上得到更深更大的发展。这种谦虚源于以下两点。
第一个来源是“感恩的精神”。
感恩的精神不是认为“自己只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而是源于“正是因为受到水、空气和太阳的恩惠,大自然的恩惠,有缘相识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恩惠,自己才得以生存”,也就是“谦虚恭敬地、深深地感谢”的精神。并不是以“有什么好处”为条件的感谢,而是“感恩能像现在这样活着”的无条件的、最高境界的感谢。
拥有这种精神的人,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都不会自大地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而认为这是自己的任务和使命,是一种“受到诸多恩惠和照顾才能走到这一步;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真是三生有幸;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更多地回报社会”的心态。这样一来,意识里就不会有竞争对手的存在了,即使到达了最高境界也不会因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有这种心态的人,无论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都在情理之中。
第二个来源就是“真正的自信”。
我们对自己没有自信的时候,才会用才能、地位、成绩等来掩饰,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才会搜集列举种种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把这些条件、证据(才能、地位、成绩)与自己等同。也就是把本来作为主体的自己(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证据)依附在才能、地位、成绩这些条件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拼命地去获得才能、地位和成绩,一旦获得了,就会产生“我成为了不起的人了”的错误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有了“只有有了才能、地位和成绩,自己才是有价值的”这种想法,就会去瞧不起那些还没有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成为不懂谦逊且傲慢的人。
南丁格尔曾经在书信中写道:“人在得到赞赏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另外《菜根谭》中也出现了“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勿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之类的忠告,告诫人们“越是处于顺境就越不能忘记谨慎行事”。当我们从周遭得到很高评价时,会容易丧失谦虚的态度。这一点请一定要铭记于心。
另一方面,面对人生中的重大困难,才真正是让我们变得谦虚的好机会。它让我们明白了处于顺境时应该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深刻反省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只有处于顺境时保持谦虚,才能在遭遇困境时也处变不惊。以实践这种生活态度为前提,我们就能成为一流的人才。
拥有与心灵对话的时间
拥有和心灵对话时间的人,尽管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但内心却不会被这种节奏影响,人生道路上也会有一种踏实向前的安定感。
现代社会越来越看重理性和智慧,从而形成了忽略感性的趋势。
比如,工作中比较重视事实和理论的正确传达,而能够表达真正的心情和情感的机会却非常少。因此,忙着用脑袋思考却没有时间倾听自己心声的人很多。
当被问道:“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有没有每天都把这件事情当做最重要的事来看待呢?”很多人都不能马上回答。尽管这是关于能否度过充实人生的重要问题,但大家却没办法清楚地回答。“现在,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我追求的是什么?”或许我们每天都过着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的日子。
在整个社会都处在加速状态的今天,很多人都被这种速度推赶着生活。电脑、手机、电视……我们会不断地获得各种外界信息和刺激,几乎连停下来和自己内心对话的时间都没有。
一个人的时候也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是因为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的时间”(面对自己的时间)。这样一来,就无法听到来自内心的声音了。还有很多人,为了博得他人的喜欢,或者是得到很高的评价,在伪装中生活着。伪装成好人、有能力的人或者强势的人。总是在伪装中生活,久而久之就不清楚自己对生活的真正感受了。
“忙”这个字在日语里写做“心死”,也就是一种无法听到自己心声的状态。因为不明白自己心里真正期望的是什么,而被“这也必须做,那也必须做”的心理暗示强迫着向前,这就是“忙”的状态。给人一种暂且向前冲,却并不清楚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今后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的心理状态。结果,大家都筋疲力尽。
所以,为了把“自我时间”变成一种习惯,请把时间和地点确定好。起床后躺在被子上也可以,在电车里也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也可以,在浴室里当然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尽量阻断来自外部的信息。关上电视机、电脑、手机,闭上眼睛,坐下。(如果有能让心灵安静放松的音乐作为背景也是很有效的)那就是能让你成为“真正的你”、“原本的你”的空间。
闭上眼睛,首先把意识集中到身体的感觉上。现在自己的身体是个什么状态,有没有感到不协调或是紧张,有没有什么事情可担心……就这样静静地感受自己。如果感觉到了什么,就慢慢地品味那种感觉。我们的感情,即使是那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感情,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首先要把意识集中到身体上,这是和自己交流的最好切入点。
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去处,静下心来与自己进行更深入的交谈,体会一下原本的感觉。如果心中浮现愤怒、憎恨等具有攻击性的感情,不要沉溺于其中,而是要探寻背后隐藏的某种恐惧。只有你对某些事物感觉恐惧的时候才会产生愤怒、憎恨的感情。只要看清这种恐惧就很难被愤怒和憎恨所支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