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特点中可以发现,如果以好的企业管理为归祉,绩效管理有多重路径,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但从国内企业的绩效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绩效管理是有问题的,表现之一是片面化,即以欧美或港台模式为导向,对不乏做得很好但属于土生土长的中小企业,以及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文化都缺乏认知,更加没有很好地实践;表现之二是“左倾”,所谓过犹不及。现在不乏企业过于教条地实施科学管理、职业化那一套,由此导致企业管理冰冷僵化、有制度少人性,合法但不合情理。
如果把职场人比喻为鱼,60、70后可能比80、90后的职场人有着更强的适应性或忍耐力,即便泥沙俱下、环境浑浊也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活命的意志力非常顽强,但是后者因为先天的培养环境已经不同,其生存环境也许可以忍受工业化学废弃物的排泄,但却未必能够瞬间适应泥沙俱下的环境恶化,当其死亡频频出现,其生命力和生命意志的脆弱面也尤为凸显。
近期频频发生80、90后职场人跳楼事件,原因自然和这个人群的特点有关,但从企业管理本身找原因的话,发生这类事件的企业,其绩效管理的导向多半存在上述两大绩效管理问题。以富士康的绩效管理为例,作为一家典型的台资代工企业,无论是如媒体报道其管理有“军队文化”特色,还是未能很好地将台湾本土传统文化移植过来,再或将科学管理的那一套使用过度,抑或除以上三种因素的综合外还有管理所不能左右的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过大管理难以细致入微、处于产业链下游利润严格受挤压只能压榨人工(如提升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克扣绩效奖励以压缩人工成本)、流水线生产劳动的客观要求决定等等,都是上述问题的典型表现。
对于富士康这类企业,要解决管理的问题,首先要谈的不是解决办法,而是管理者是否意识到存在管理问题这之后才是深度分析具体管理问题的所在并对症下药。药方有的可能是中药性质,有的可能是西药性质,前者重在治本但疗效见缓,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以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智慧,而并非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治标不治本,但是见效快,能够很好地阻止病情恶化和病毒扩散。
就富士康来讲,其内部已经接纳了不少西医的方子,包括建立爱心援助小组、热线以及出台各类文件、政策,从实际效果来看应该有所作用但是疗效并不显著。而治本性质的中药方目前似乎还尚未践行,诸如加速转型、升级或者厂区搬迁至内陆、东南亚经济欠发达地区等,因为这些办法确实非一日之功就可以实现。
其实所有的药方都遗漏了这样的思路,便是转换学习对象和模式,并向全面和均衡的管理模式转向,在理念和实践上防止继续片面和偏激。以富士康的绩效管理转向为例,无疑需要加大力度和加快速度改变其绩效管理导向,至于具体该如何转、向哪里转,笔者在此援引几家家电和电池制造企业的例子来回答。
绩效转向,功夫在诗外
某民营电池制造企业A的绩效管理也面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此前效法的对象也是英美模式,绩效管理体系从表面看来非常科学、完备、复杂,流程、文档不计其数,但现实结果是:绩效管理不过是认认真真走形式,因为绩效考评的结果往往因人情等最终毫无用处,而且,在管理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人员的流动率越来越高,管理则越来越没有办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并希望从多方着力改变管理等问题,A企业派出了包括人力资源部、生产部、质量部、工程部等多部门管理者前往某日资家电制造企业 B和电池企业C参观学习,并让一行人归来后撰文报告此行的学习收获。因为作为同行的C企业,确实是用更小的土地面积、更高的空间利用率、更好的自动化和流程水准,实现了更可观的利润、更低的人员流动率。
在众多的汇报中,大家归纳出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B、C企业的管理理念落实在细节化的行为之中,并且从厂房设计、原料采购、机械设备等多方面保证高效、安全、低成本,而不是像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做法,重质量、抓效益、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等等宣传多于实践,且成本意识根本没有在企业建立之初细化到各个环节,更极少利用相关环节的关联性降低损耗,多半是将节约成本的重任全部压在使用人工以及具体的生产、销售环节,由此让企业的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难度加大。
另有一家意大利在华的电池企业D,也和A企业是同行,与后者在人力配备上需要庞大的服务和人员维护队伍不同,D企业只用很少的人就解决了和A企业同类型的问题。原因在于D企业的市场定位是银行客户,这类企业使用电池的频率相对要低得多,因此产品的故障率也很低,但A企业的产品面向的是电信运营商这类电池使用率很高的企业,这类企业因为使用产品的环境多在室外,尤其是偏远山区,因此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但故障率也很高,因此A企业必须配备相应的人员跟踪服务。
更让A企业无奈的是,D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换取的利润额远高于自己,因为D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抢占了战略性的高端市场,而A企业占据的是普遍性的非高端市场。如果A要抢占D的市场份额,无疑需要做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但这却并非一蹴而就或者任谁都可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