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后一片“用工荒”的现状下,大学生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成都人才市场昨日举行节后首场大型招聘会,和“骑驴找马”的农民工不同,大学应届生渴望尽快将自己给签了。成都人才市场统计数据显示,1月30日至2月4日,中国成都人才市场连续举办了6场招聘会,发布需求岗位9353个,进场求职人员10592人,求职者主要为今年毕业和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不少农民工的岗位待遇比我们高多了,我期望的月薪只要有2000元就很满足了。”即将在今年6月走出象牙塔的成大学生蒋悦琴说。和她一样,不少大学生坦言,农民工是众多企业来抢,可他们找工作是一堆大学生去抢职位。
成都人才市场策划部部长江淳表示,今年虽受外围金融形势持续动荡影响,“但年后我市招聘求职高峰依然如约呈现。从第一周招聘会情况看,进场用人单位较去年同期增加15.8%。”据他介绍,总体来说,节后人才供需相对平衡。但由于用人单位具有每年春节后集中招聘的周期性特点,使得近期人才市场呈现招聘需求较为紧迫而人才供给相对从容的局面。
“日本模式”能否解决招工难?
当中国谈论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招工难题时,“日本模式”时常被提及,“日本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连线旅居日本长达15年的西南财大法学院博导李毅博士,对此进行了采访。
大浪淘沙 中小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据李毅观察,二战后的日本处在低端劳动力较富余的局面,当时日本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并存,工资、待遇差距较大。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低端劳动力供应开始面临较为严重的缺口。日本企业普遍选择的对策是涨工资,而中小企业的调节能力最有限,工人大量流向大企业,继而催生了1964年开始的中小企业倒闭潮。而大浪淘沙后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则实现了产业升级。
“个人认为,我们目前面临的更倾向‘招工难’而非‘用工荒’,大量劳动力还找不到工作。这与当年日本人口数量少、用工需求多的局面还有差异。”李毅说。
法制保障 解决招工问题
身为法学学者,李毅认为,当前出现的“招工难”,相当程度上是由待遇等引发的。李毅介绍,日本的劳动法体系比较健全。他举例,在1947至1972年间,日本陆续出台了至少四部相关专门法。“法律中设定了严格的处罚方法,比如拖欠工资的企业不仅要归还工资,还须支付利息,同时最高可被罚款50万日元。”
李毅分析,要想解决“招工难”,则涉及法律保障、社会包容、企业责任和员工素质。其中在企业责任方面,他专门回忆了在日本企业观察到的四大用工支柱性行为,包括终生雇佣制度(现演变为长期雇佣制度)、有计划的员工培训制度、与工龄挂钩的利润分配制度,以及宣誓与工人结成“命运共同体”的企业工会制度。李毅认为这些制度和方法有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地方。
来源:广水人才网(www.0722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