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述领导者的责任
-
来源:广水人才网 添加时间:2012-09-10 浏览次数:1389 次
-
,《纽约时报》公开发表了高盛公司前业务主管格雷格-史密斯写的一封辞职信《我为什么要离开高盛》,在这封信中,史密斯抨击了高盛“金钱至上”的贪婪企业文化,并称高盛目前的环境是他在该公司任职近12年以来 “最有毒性和破坏性的”,最高领导不再关注公司文化,并指出“公司道德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严重的威胁”。高盛曾经以“团队协作、正直、人文精神,以及永远为客户做正确的事情”的企业文化而著称,并赢得客户的信任。然而,史密斯表示,这种文化已经消失殆尽。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发表后,高盛股价单日跌幅达3.4%,其市值一夜之间蒸发21.5亿美元,而企业界围绕这封信所引发的讨论仍在延续。其实,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企业界对于怎样才是持久、健康的经营方式一直在反思。本期《领导者的大智慧》中的观点值得商业人士重视。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和哈佛商学院教授竹内弘高。在17年前出版的奠基之作《知识创造型公司》一书中,他们提出了知识能够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且指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在历经多年的研究之后,他们发现仅仅运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不够的,CEO们还得利用第三种知识——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经验知识,能促使人们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判断。
用实践智慧去进行领导并非易事。一位实践智慧型领导者必须在瞬息万变之中做出决断,采取行动。并且,他在这样做的时候还必须采取更高的视角——什么对社会有益。根据野中郁次郎的研究,智慧型领导者需要具备六大能力,比如能判断什么是善,能抓住本质,会创造共享环境等。
饶有趣味的是,本期另外一篇文章《无私的基因》指出“人类天生就是自私的”这个观点有偏颇之处,在进化生物学、心理学、实验经济学等众多领域,研究人员都发现人类实际上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缺乏合作精神、自私自利。在合作行为实验中,约30%的人表现得相当自私。不过,有50%的人总是表现出合作精神。其中有些人是有条件地合作,他们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还有一些人则是无条件地合作,即便这样做会损害个人利益。余下20%的人无法预测,他们有时选择合作,有时则拒绝这样做。研究发现,在受控条件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不会一直表现得自私自利。
而如今我们的很多制度设计,其实都是为了仅占30%的自私者而不断强化,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浪费大量的人类潜力。主流模型假设人类是自私的,但大多数人比该模型设想的更愿意合作、被人信赖、对人慷慨。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更好的一面,而不是最糟糕的一面来建立有效的制度,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成功地完成了《大卫》雕像,当人们向他请教成功之道时,他说,大卫原本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非大卫的部分凿掉而已。其实,一个组织不也是如此?如何发掘员工“协作、正直”等美好的特质并在组织中塑造成形,不就是领导的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