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两会代表委员们认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关键是要把社保、医疗、住房这“三把民生伞”撑好,使其不再成为民生之困、之难、之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需要更细微细致精细的落实。
社保:养老金不能止于“零花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
建立起统一的制度,完善好衔接办法。“这样,使广大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进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待遇,退可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有“农民工司令”之称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说。
政策是好,但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还应该再提高一点,张全收说。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81元,尚不及低保的一半。代表委员们认为,养老金不能止于“零花钱”,政府必须继续加大投入。
医改:“看病不贵”是关键
对于医改,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医生司艳华坦言,老百姓对医改最直接的检验就是看病还贵不贵。
据了解,大病保险今年将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覆盖已经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包括新农合)的所有参保人员。按照政策,在参保人得大病之后,除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报销医疗费之外,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将由大病保险按一定比例报销。
保障房:质量分配要“优先”
“保障房建设不能光看数字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质量指标和公平指标。”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建生说,必须严惩“开着宝马住保障房”的乱象,也要杜绝“宁住城里一张床、不住郊区保障房”的现象。
“公平有两个含义,一是分配要公平,二是房屋质量、选址等要公平,绝不能让保障房成为低劣的代名词,更不能让保障房成为‘唐僧肉’。”王宇燕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