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水人才网,广水人才市场 > 广水最新求职资讯 > 炎帝故里—生生不息
称随州为炎帝神农故里,是因为有140多种历史文献典籍记载。我们很少从文化的起源、成长这个层面去认真地解读,其实炎帝神农就是一种文化,如果能从文化的发生发展层面去剖析,对于随州的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
   万物发生的源头就是生,这是人类最为困惑的哲学难题。不要以为哲学深奥得难以理解,其实小区的那几个保安对来宾的询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干什么?这几句话就是哲学的追问。哲学就是这种追问向更深层次的进入,人类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破解这些难题就可以解决人的心灵迷茫。哲学不是教你怎么生活,而是让你对生活有一种觉醒。觉是一种感受与察觉,醒是一种领会和明白。疑惑自己从什么地方来,就必须询问“发生”,以一种原初的眼光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疑问,自己来源于父母,父母来源于祖先,祖先来源于天地,天地又从何而来?这种不停的追问就有深刻哲学意味。有生命才有人类,人类和天地自然以及自身构成各种关系就是文化。文化也在这“生”中发生、发展。
   生命的产生需要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条件。宇宙天地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就中国特殊地形。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隆起了秦岭山脉,这道巍峨的山脉隔开了中国南北两个气候带。一是秦岭以南的亚热带气候,二是秦岭以北暖温带气候。两种气候带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秦岭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秦岭以南耕地多为水田,主要农作物为水稻。
   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也为小板块的运动提供了推和搡的力量。“杨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运动使秦岭之南的地壳发生变化。板块交结的地方就出现了“开”、“合”现象,这就是塌陷和隆起。大地的裂陷就是“开”,产生盆地;大地的相撞挤压就是“合”,隆起高山。多次的开合,秦岭之南有了两个大盆地。这就是中国中部的南(阳)襄(阳)盆地和江汉盆地。这两大盆地的边缘就有了一块无宗无脉的褶皱断块山地——大洪山。和大洪山山脉相峙的就是秦岭的余脉,大别山支脉桐柏山。两大山脉相对的谷地就是随州。
   这个谷地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总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区域内主要是陂陀岗地和冲积平原构成。热带海洋气团和分布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就带来丰沛的降水。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又受到南下冷空气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这就为万物的生长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生命其实来源于宇宙深处的能量。天地对万物的仁慈和恩泽,就是用自己的能量注入生命之中。这是太阳辐射能转化为植物组织能神奇、微妙的光合作用过程。自然科学的发展,让人们知道了植物可以把太阳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这种转化可以简单地写作:
   二氧化碳(CO₂)+水(H₂O)+光+绿色植物
   这种反应方式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命根子。这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随州的地形就是最适合这种太阳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地方。绿色植物扎根于破碎的陂陀岗地和冲积平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转化宇宙深处的能量。这种转化就为这一地区创造充足的葡萄糖,绿色植物在转化的化学能就是葡萄糖。葡萄糖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是生物的主要供能物质。绿色植物在生产葡萄糖的同时,还有副产品就是制造氧气、过滤和涵养水分。
   大洪山与桐柏山两山之间的谷地里超过30公里以上长度的河流达到109条构成完整的涢水水系。随州就成为动植物最好的家园。这就是生长万物的所在。随州地形呈现“玄牝”之型,也就是雌性生殖器形状。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大德之地。
   《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不存,用之不勤。”就是说空荡荡的山谷才是万物生长的地方,这是玄妙的生养之门,就是被称为天地生成的地方;它绵绵不绝地存在着它的使用价值无穷无尽。随州就是中国的“玄牝”,这里是万物生长的地方,是大德之地。
   “生生为大德”来源于《易经》,是对生殖的崇拜,实际上是对女性的崇拜,是中国古代尚未进入所谓的文明社会之前的一种价值取向。女性,更确切地说,是母性,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毕竟,每个新生事物都是经由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就是宇宙价值。 “生生不息”就是天地之大德。
   随州历史上自然条件优越,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中国救荒史》根据隋唐326年全国县一级区域动用国家赈灾粮的出库情况。它从隋开皇元年到唐哀宗天佑四年,随州共有12次动用国家粮库赈灾粮。326年发生12次灾荒,水灾2次,旱灾10次。相当于163年发生一次水灾,32.6年发生一次旱灾。这一时期,全国各州县平均2.7年发生一次水灾,2.4年一次旱灾。就是说,生在随州,人一生60岁可能遇到一至两次灾荒。随州以外的地区是23次以上。这就是说:天地宇宙给予了随州优越的自然环境,我们就应该感恩和敬畏。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万物怀抱着天,背负着地,阴和阳的和谐就化生万物。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化的重点就是“生”,“生”就意味着事情的出现,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是宇宙的根本状态。随州就是阴阳融合统一生成的和气,使万物得以安宁和生生不息的地方。随作为一个词素组词时,和许多词就可以构成和谐圆融。如随和、随心、随缘、随意等。
   这种生长万物的所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从“生”的剖析中,可以获得一种本源性因素。所谓本源性就是事物“生”的那一刻就见出端倪的,越是起源阶段,就越具有本质性,它越是能够终极地解释后来事物特征。就像精卵结合受孕着床为女性,出生为女婴,继而姑娘、媳妇、老太婆,其女性特征不会因为发展而出现变化。那么我们对“生”的研究这是一个关乎事物起源、发展、未来的问题。从这里进入,就会对事物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就能够弄明白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
   生命的“生”,缓缓进化终于产生了人类,世界顿时有了生气与活力;人在生存发展中必然“生”出爱和善良,形成整体力量,这个世界就有了价值和意义。前者为有形,后者为无形。前者是文明的载体,后者就是文明的本质。我们以为对有形的研究深入了,就是科学。其实,科学也包括无形,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学问。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是说,形体之上的无形是本质和规律,形体之中的有形只是工具和物质。这种“器”只是提供我们观察的“对象”。人类知识的起源和形成,就是由对“器”的观察和思索奠定的。或者说我们的哲思是在对现象的关注中萌发的。
   中国文化起源于农耕,随州是最适合农耕的地方,当然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尊称中国文化的创始人是炎帝神农,他必须选择最适合农耕的地方创立农耕文化。最早的农耕不可能发生在大江大河、崇山峻岭,只能选择随州这种好亲近,能亲昵的低山丘陵、冲积平原。因为这里生命力旺盛,有充足的动植物资源,中华民族的先人就会栖居。随州的风水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怎样怎样玄妙的不的了,其实这是故弄玄虚。风水的本质就是生命力旺盛强健,只要那里草木茂密,就一定是风水好的地方。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华夏子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先祖。因为角度的不同,就必然有认知的差异,这就有了不相同的历史记载。所以有了山西的高平、陕西的宝鸡、湖南的株洲等等,而且都可以拿出可以支撑的历史记载。
   这些记载几千年来,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普通民众会从有形这个层面去认识炎帝神农,他老人家就是慈祥仁厚的老农民,和蔼的目光、无限的仁爱,飞扬的思绪、深邃的睿智,宽厚的胸脯、坚毅的勇气。老祖先那天生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情,走过那些地方,弄得十分清楚。这没有错,因为普通民众觉得自己的先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形象站立在庙堂之上,自己的敬仰之情化成庄重的礼仪,才能完成不忘根本的信仰追求。
   然而,理性告诉我们,炎帝神农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是一个文化英雄的符号。文化的创造不是在一个人手里完成,必须是漫长的积累。文化生态是指无数的文化细胞,缓缓地发育、渐渐地成熟、层层地累积,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所谓量变就是文化生态的累积,质变就是说一个英雄人物、一个重大事件的出现,历史此时有了明确的划分。炎帝神农实际上就是野蛮和文明分界的文化英雄。
   既然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我们就应该从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中去进行判断。中国文化说到底就是农耕文化,把农耕再往细处进行划分,有粗放式农耕、精细型农耕。粗放式农耕主要发生在降雨量800毫米以下的秦岭以北地区,我们称为粟作农耕,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这些食物丰富的蛋白质就为北方人的体格彪悍提供物质基础,也让北方人的粗旷豪放有了保障。
   精细农耕主要发生在降雨量800毫米以上的秦岭以南,我们称其为稻作农耕。稻谷的种植特点,要很多人聚在一起平整土地、修筑堰塘,这就是聚集,是人多好种田,集中力量办大事。今天的“两弹一星”、“三峡水利”工程,30年完成西方几百年走过的路,就是这种文化生态的延续。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起源,从“家”到家族、再到部落,就是一个整体,个人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个人就必须把自己的一切贡献于这个整体。农耕文化生态需要这种文化,这是生存的需要。在历史过程中,这种文化反复强化,就形成完整的东方文化。人一出生就反复强化你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你姓王或张,就表示你是王家或张家的一份子。你的生命价值就是为这个整体,你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先。背叛这个整体就是弥天大罪。
  稻作农耕部落最追求和平,当他们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他们身上爆发出的能量是不可思议的。刑天舞戚、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悲剧故事都发生在炎帝神农这个部落,精细稻作农耕生活追求和平,当他们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他们身上爆发出的能量是不可思议的。为了能追求安稳的、来之不易的农耕生活,稻作农耕人英勇牺牲的伟大精神铭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深处。
   

 稻作农耕文化生态中需要秩序的元素,是因为稻田的开垦到最后成为良田需要漫长的时间。维持社会的安定最好的办法就是礼乐精神,社会的安稳才可以保证中国人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就必然对故土有深刻的情怀,热土难离、守候家园,对远方的土地没有多大的兴致。这就与海洋文化、游牧文化总是对生存空间的拓展有浓厚的兴趣有了本质性的区别。曾经充满征服欲望、相信铁骑就是一切的英雄,那么不可一世,到头来都是灰飞烟灭。依靠武力征服其实是文明的倒退,这是一种生物链高端生存的自然法则,是缺乏道德的,在毁灭文明的同时毁灭自身。文化的根本是爱和善良,说征服中有爱和善良,那一定是征服者骗人的鬼话。如“大东亚共荣”里面只有丑恶和野蛮。
   中国文化能安稳地走过5000年,与这种没有扩张欲望的非侵略性密切相关。今天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或者是以自己的文化心态来推测中国。其实中国文化对自己疆域风物的满足,对占领远方毫无兴趣。西方学者总是拿成吉思汗的大范围征服说事,真正的学者就会明白,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农耕文化,也被游牧文化征服。
   稻作农耕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理性,按照稻谷的生长规律种植,早一天晚一天插秧,对收获都有巨大的影响。稻谷对自然环境要求很高,它能在较小的土地上作最大的产出,必须顺应自然。顺因自然就要认识自然,对天象的观测就是为了稻谷获得最高的产量。随州境内新石器石器的出土的两件文物,一是三里岗冷皮垭出土的黑色陶豆,豆柄上有七个透雕的北斗七星图案,这些新石器石器的文化内涵距今约6000年。二是淅河西花园一件有太极图形状的陶纺轮。这处文物遗址的文化内涵距今4700年。另外有一件是曾侯乙古墓中的二十八星宿图的衣箱。这件文物有精准的年代是公元前433年。这三件文物出土在随州,证明随州的先民为了生存,已准确地掌握天地的运行规律。或者说只有掌握了事物运行规律的人才镇静、从容、平和、大气。
   稻作农耕文化生态中的聚集、秩序、理性元素,只能发生在中国的秦岭以南地区,最后它被中国的北方地区认同和吸收,这是文化的“长”,而不是“生”。“生生不息为大德”就是说能“生”能“长”,前一个“生”是发生,后一个“生”则是成长。“长”的条件就是能广泛地吸收和融合各种营养。
   文化成长的营养,主要是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态中的精华,自然而然地被吸纳。这种吸纳和融合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的,一种文化的中心区域,有着很强烈的排他性。比方今天的西方文化的核心区域,他感觉到自己的文化无比优越,骨子深处是瞧不起与自己有差异的文化,瞧不起,就绝对不会去吸纳其中的营养。只有在多种文化交融激荡的区域,才能真正感受到他种文化的优势和长处,然后接受吸收。中国文化的定型时期,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只有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反复交融激荡,就会产生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张光直认为产生人类文明的温床是地域文化的融合。张光直针对中国史前文化这种区域性特征的现象,向国人们介绍了“交互作用圈”。这就是两个文化板块的相交的地方。随州地处长江之北、汉水之东、淮水之西,就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界处,就是承接各种文化的优长的最佳区域。
   讲一个随州人看戏的故事,就可以清楚地了解随州文化的广泛吸纳融合的特征。我们知道南方人喜欢看汉剧、楚剧、花鼓戏,这些剧中在随州有很深厚的基础。旧时,看戏不光是要给钱,还要管演戏人的饭。这些剧中唱道随州就是最边缘了,往北的信阳、南阳、枣阳就不看这南方剧种了。但北方的豫剧、曲剧唱到随州就是尽头,随州以南的安陆、京山、钟祥是不看这北方剧种的,随州在解放初,不仅有自己的豫剧团、还有曲剧团、更有花鼓剧团。许多老艺人能唱南北多个剧种。
   随州的地域特点就是中国中部的中心位置,东南西北往这中心输送营养,造成了随州不南不北、又南又北的特点,这就是一种反复的交融激荡,让一种文化始终呈现一种成长的态势。这就是说炎帝神农作为中国的文化英雄,他不可能在中国的一隅,必须在能“生”能“长”的地方。“生”就是文化的一种本源性特点,“长”就是文化的一种融合性特点。如果说炎帝神农在黄河流域,那么,炎黄的融合发生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对于广袤的中国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因为中国最重要的融合,是中国南北的融合,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让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随州成为“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就因为随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交汇地区,文化生态的反复交融激荡让随州成为唯一能生能长的地区。只有在这里来拜谒人文始祖,才可以深刻地领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出“生生不息为大德”又是怎样的美妙。这种领会和体悟就是聚集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能量,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寻找理论根据、价值依托、意义支撑,是建设这个民族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对“生生”有清楚的认知,就会对先祖产生敬畏和感恩,就懂得继承和发展。继承和发展就是一种新的“生”,是生的延续。中国文化有了这种“生”,就呈永远健康的态势,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为大德,第一个“生”就是说随州这个地域是文化的发源地,第二个“生”就是文化的成长地。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其地域文化具备本源性、融合性特征。这种特征是炎帝神农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他地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随州举办“世界华人寻根节”,其实就是重建民族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有这种生生不息,中国文化的大家园就一定充盈着生机与活力。即使有一个两个小家园的垮塌,也不可怕,只要大家园生气勃勃、欣欣向荣,小家园的重建就很容易。国家如果是我们生存的最高组织,这个组织的灵魂就是中国文化,创立这个文化的英雄就是炎帝神农。当我们怀着敬畏感恩的心到文化的发生、发展之地拜谒先祖,就是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输送营养。

 

 

 

广水人才网(整理编辑)      www.0722gs.com


温馨提示:以上资讯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侵犯版权请电话联系我们广水人才网,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广水人才网不对该资讯信息的任何真实性负责。广水人才网,广水人才市场为广水提供更好的人才招聘服务。
广水人才网简介  |  会员服务  |  法律申明  |  广告报价  |  客服中心  |  留言反馈  |   帮助中心 |  求职防骗技巧
广水人才网电话:0722-6234578 0722-6234808      客服电话/传真:0722-6234578 0722-6234808      客服QQ:(24小时在线服务,不分节假日)
服务热线:0722-6234578 0722-6234808      版权所有©2006-2021 广水人才网    备案号:鄂ICP备09003029号-5        欢迎您光临广水人才网,广水人才市场技术支持:清华网络    
www.0722gs.com